灸会循经传感,是气在流通,畅通经络,但这个过程会耗散气。长时间的通经活络,不可避免的会有气虚。
艾灸会温热人体,对治寒气,温经通络,但很多人长时间艾灸某个部位,反而这个部位会变得更怕冷,这是所有热疗都不能避免的问题。
艾灸主要作用的是气血,功效是很好的,能通能补,只是绝大多数人,甚至很多从业者搞不懂气血在身体的流注次序,这样就会出问题。
比如很多人屁股凉腰凉,腰酸腿疼的,就建议灸腰阳关和次髎穴,有的人一个穴位灸一到两个小时,甚至拿个盒子罩在屁股上灸,这才过瘾。
这个时候就会牵涉出一个问题,这样是把腰和屁股弄暖和了,里面的气血活跃起来了,活跃起来后,这些气血去哪里了,还留在原地不是成淤血了,那肯定流到下游去了,这就是所谓的灸感,气血带着 艾灸的力量行走于经络,就是这个感觉,那么这里的气血走了,上游的气血如果下不来呢?这不是就空虚了嘛,气血除了空转消耗外,这样也是越行越虚的。这是很常见的问题,比如脾胃虚寒夹有血瘀,就会下沉至两个屁股寒冷,只把屁股弄热了,脾胃还是没有气血能下来,加上经脉有血瘀存在,就会越灸越怕冷,越灸越虚。
我们要知道,做艾灸的目的是什么,治病要求本,艾草是个工具,做艾灸还要思路和操作手法的搭配。比如家里不需要装修天天拿个电锤嚯嚯,整栋楼可能都会变成危楼,古人常说有些药常服轻身不老,比如桂枝,防风啥的,也没有谁没事就拿这个泡茶喝呀。所以《大医精诚》里提到的学医的要避免成为“含灵巨贼”,就有这一层意思。
+加一句,艾灸本身就有一句话,壮火食气,壮火应该不单单指艾灸的武火,也应该有太大的火,和长时间的火的意思。春节和朋友聊过,他在足疗店给客人熏艾条,从直径2厘米换到直径8厘米,客人变困的快了,我猜想应该也是气虚了。
气功里面也有个讲法,叫做空转河车,说这个气的流转如果不是从鼓动丹田满而溢的话,只是随着意念引导气在流动,这样气也会越来越少,是错误的方法,所以应该是选穴灸穴,要定量的灸进去,太久或者火太大,可能只是行气活血了,灸本身补益的效果就会达不到。
所以艾灸是治疗一些问题的好方法。
如果没有这些副作用,如何证明他的治疗效果呢?
艾灸之后要注意,一个是防寒防潮,毛孔开泄很易感受阴邪,一个是适当的导引,就是一些适宜运动,让灸进去的能量扩散开,还有一个是注意补充能量,清淡好消化的一些食物。中病即止,不要过度治疗。